教学动态丨杨蓓教授《汉语方言调查》教学观摩课回顾

Body
4月24日下午,中文系(珠海)杨蓓教授于珠海校区讲授《汉语方言调查》教学观摩课。本次课程主题为“汉语方言调查导论”,选用的主讲教材是《汉语方言学教程》第二版(游汝杰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主要介绍方言的基础定义、属性以及汉语方言的概况。

(杨蓓教授)
课程伊始,杨蓓老师简要介绍了方言的定义。方言指一种由区域群体使用的、语言的地域性变体,使用者往往具有相同的且可识别的地区、社会与种族背景,方言通过特定的语言形式特征(如发音、词汇、语法或此类范畴的交叉组合)与其他形式的语言相区别。关于方言主要存在两种界定:其中狭义定义着眼于语言差异,例如语音或词汇系统;广义定义则包括了地域方言与社会方言,方言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杨蓓老师以1964年乔治·库克执导的影片《窈窕淑女》(My Fair Lady)为例,形象地阐明地域方言与社会方言的具体体现。
随后,杨蓓老师进一步分析方言学与其他学科/领域知识之间的联系。方言与语言学的各个分支(语音、词汇、语法等)、历史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与语言政策等均存在密切联系。从历史语言学角度看,汉语方言由中古方言衍变,因此基础字表可以对照《广韵》;方言地理学方面如杭州方言岛与南宋迁都临安之间的历史渊源;语言政策如五十年代始国家语委推广普通话的方针。
紧接着,杨蓓老师就方言的属性——社会属性、地理属性和语言学属性展开系统性介绍。从方言的社会属性角度考察,使用者的职业、阶层、年龄、性别、语用环境、个人风格等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方言的语音、措辞和谈吐。社会阶层因素有如常州话中的绅谈和街谈;职业因素如行业语;年龄因素如老派、中派和青派;性别因素区分男女;语用环境因素如广播、课堂、办公室等不同场所;个人风格如文理和土白等等。若聚焦于方言的地理属性,方言则可以被划分为“区—片—点”或“区—片—小片—点”两个层次。方言地理学与方言分类学的层次可以对应:“区(方言)—片(次方言)—小片(土语)—点(腔)”。此外,依据语言学属性的划分原则,汉语方言主要包括三大分类标准: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1961)提出的七大方言、《中国语言地图集》(1989)提出的十大方言以及Chinese Jerry Norman(1988)提出的三大方言组——北方方言、中部方言和南方方言。杨蓓老师强调方言的分区和分类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度。
课程临近尾声时,杨蓓老师带领学生总览了汉语方言概况,在地理学层面上指出汉语在中国的主要分布状况。
最后在师生们的热烈掌声中,本次《汉语方言调查》教学观摩课圆满结束。课后前来观摩的青年教师们积极与杨蓓教授就汉语方言调查的跨学科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这种教师间的良性互动契合了中文系(珠海)打造一流水准的教师队伍的目标。
一直以来,中文系(珠海)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着力打造“金课”。未来,我系将继续秉持“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的责任担当,进一步发挥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同时,不断增进本科教学事业建设,完善多样化学科体系,厚培学生人文素养。